HK记事

从日本飞到香港,只要短短四小时。

回程的飞机上看了王家卫的《旺角卡门》,以前也看过一些电影频道播出的香港电影。但可能因为这次真的住在九龙一星期,以他为背景的电影才开始觉得亲切。

我觉得这才是电影的样子,镜头下的皮肤能看到毛孔,妆容简单朴素,不管是小弟大哥之间的感情,还是男女之间的爱情,都是浓烈有真实感的。不似现在太多电影,梦幻甜美的滤镜下,精致的脸孔,精致的样板房里演出一幕幕剥离于生活的霸道总裁。男男女女眼神里既没有情,也没有欲,就什么都不是,一张平面背景。


现在这么大量的脱离于现实的“梦幻”剧集,相较于传播信息,已经更多的使命在于使人沉湎和麻木。生活未必总是美的、精雕细琢的、一尘不染的。人有时是狡猾的,有时又是真诚的。狡猾与真诚又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甚至在一个时刻。

电视里看了一部尔冬升导演的《新宿事件》。我其实从未想过八十年代到日本的中国人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所以听说这部电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让我非常惊讶。想到在曾经打工的药店里,有一位中年女士的客人拉着我,说自己来日本二十年了,当初根本没法儿想象现在的留学生有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觉得从来都有人有更好的生活,只不过如今达到温饱和基本的尊重这件事还算普及。

/

六月份的香港多雨。夜里去庙街买水果,走在路上突然开始滂沱大雨,撑着伞也挡不住风雨交加,很快被雨淋湿衣鞋。庙街是个挺神奇的地方。南京夫子庙也有个庙字,大约三四年前也能在那里看到类似的廉价地摊紧紧排列着,路边的大排档散发出油腻却又刺激食欲的香味。但在几年前整顿过后整个夫子庙粉刷一新,不再有这样的市井景致。真的奇怪,当什么开始变得一丝不苟,又会怀念它有些胡乱粗糙的时候。


城市化以省会为中心辐射越来越大,中国又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代,所以我每半年回国一次都要惊讶于拔地而起的商厦,各种人气门店(可能半年前都还未听说过)。很多“潮流”都是是昙花一现,但又忍不住去追逐。可以说“得益”于娱乐形态的多样,年轻人很容易可以跟随上一个新鲜的话题、热门的游戏、明星的八卦、加入一场又一场狂欢,以此来填补表达缺失的困境。能够探讨的、合适探讨的话题还是entertainment。也是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只有它每一秒都在更新,足够填补一切空荡荡的时间,汇集眼神的焦距。


前阵子我看过一期节目讲到民国时期的贵族,其实是非常有规矩有教养并且特别单纯的。这种贵族在现代至少是在中国已经不复存在,很少有人会背负着一个家族的声望去教育下一代。我觉得我们逐渐是和过去剥离的。我们现在追求自我的表达,我要做什么,我不达目的不罢休,所有的语境都是以我为主导。为自己考虑这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应当知分寸。为什么当今与人交谈有一种浮躁的感觉,我是觉得没有一个界限感分寸感。或是极端地自来熟亲昵,或者是心安理得地去索取,所有的目的都是达到自己的目的。达到了目的便戛然而止,连一个终止符都没有。


我从来不认为一个人可以被另一个替代。但是这个时代让人有一种错觉,就是人很容易被替代,甚至是被功能性地区分的,就好像朋友圈的分类一样。年轻人心中的界限感是什么,就是你一个酒肉朋友不应当半夜打电话给你聊心事。现在对人的理解不是递增式的而是标签化的。

/

我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发订阅杂志的时候。有时候体育课下课结束回到教室,自己的书桌上就会多出一摞子最新的杂志。米老鼠、儿童文学、读者、幽默大师等等。我记得有五本,有的是半月刊有的是月刊,据我妈所说当时每年付这笔钱还是挺肉疼的。我有时想想还好我出生在一个电子科技还没那么发达的时代,否则我也和我弟一样每天盯着电脑手机看。可我弟只是视力下降,成绩始终是年级前三,和我这个学不霸完全不一样。我在学校生涯的叛逆从未停止,假若再让我重新来一次我还是会选择怼老师。我始终无法接受被强权碾压的情形,可能最终还是得被迫承认我错了,但我必须挣扎过,以一种反抗的姿态写检讨。所以我看我弟偷偷玩儿个游戏都觉得小事儿,他真的是守规矩的孩子。我叛逆的事儿太多,印象最深的不过是上课把书撕了。当时的我认为袒露自己的心声才是无法圆回来的,撕书这事儿却好瞎掰,权衡之下才做出的选择。曾经我认为我做了多么大的一件事儿,后来发现和海浪里被卷走的一颗沙子一样。可我还是会做这件事,因为我必须得反抗。可若是未来有相同概念的事情发生,我希望可以袒露心声。我觉得人这一辈子的目的,就是活得有尊严。什么是有尊严,就是你有资格有能力去抵御欺压,去袒露心声。往高了说,不仅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亦如是。

/

朋友要买两斤荔枝带回日本,因着前一天我们买过荔枝芒果都价廉物美,于是我们不畏风雨交加冲进庙街深处搜寻水果摊。谁都知道寻找价廉物美的美食,只能说变成一种趣味。可惜几天前的摊位都因着大雨收了摊,一片空荡荡的街道。辗转了几个路口才见到一间小小水果店铺,其实是餐厅的后巷。一整排沾着油污的脏碗浸泡在洗碗水里,雨水又从伞延处冲刷下来,不断打在塑料碗碟上,发出咔铛咔铛的塑料撞击的声音。大排档吃得开心的人们最好还是不要看见这一幕。但我其实觉得看到了也不会太在乎,路边摊就是图一个便宜自在,卫生不在这个考虑范围内。

大雨滂沱中,我看见街对面一个老奶奶拖着一个大的塑料袋子,里面放着很多空瓶。她打开几乎有他腰那么高的垃圾桶,头探进去拿手在里面翻找。我顿时觉着我们找寻的趣味,是多么地脱离于现实。

/

现代人的一个日常状态是低头刷手机,看一些没太大所谓的碎片信息。旅游的时候这个病症会减轻一些,一方面是因为手机一直要用于导航,还要时常警惕着随身物品不被偷或遗失;一方面所有的景物都充满新鲜感,大脑接收很多的信息量非常活跃。好似恋爱十天和结婚十年(结婚十年是我猜的)。难免是这个样子。


现在大家大多丧失了阅读的习惯,取而代之的是盯着一个电子设备不停地刷新。也不仅仅是年轻人,甚至于家里的长辈也放着书柜去遨游网络世界了。网络的世界太大了,太无边界了。前阵子看过TED一个演讲,说到为什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拿着手机不断地吸收信息反而会感到焦虑。因为流媒体没有一个终止信号,永远是刷不完的微博twitter,看不完的视频推荐。当你打开一个网页,你就会接着打开十几个网页。我们不会一直捧着书但是会一直捧着手机就是因为手机是一个无底洞。当然书也是看不完的,可是书柜里只能放下有限的书。知识是需要花费的,也是需要消耗精力吸收的。如果你觉得一天看很多的乱七八糟的东西的都很舒服不累,根本停不下来,那其实看进去的都是废料。

/

我觉得又要抛开对香港的偏见,或者说对一个群体,对一个人的偏见。当你说哪里哪里的人就是怎么怎么样的时候,其实就是把一个人硬往一个框子里摁。当然我们也遇到过完全不说话把盘子一丢到桌上的服务生,也遇到过热情攀谈的小卖部阿姨。耐心的还是大多数。就我的观察,耐心通常是建立在一个平静舒适的工作环境之上的,你去到人声鼎沸的小吃店,忙到团团转的服务生设身处地想一下也确实无法关注到你这个人。而这些有名的小吃店甚至已经被神话了。所以它身后背负着的不仅仅是一百多年的历史,还有一波又一波来了又去的游客,还有永远重复的老招牌菜式。

写得太多,我其实很希望年轻的时候多走一点地方。让我以后多一个念想,可以在老一些后再去很多趟。提前准备好一种缅怀青春的手段。


2018年08月29日

评论
热度 ( 1 )

© BREATH | Powered by LOFTER